本篇文章2060字,读完约5分钟
绝密★激活前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语文招生
注意: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卷(阅读问题)和第二卷(表达问题)。答题前,考生必须在答题纸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回答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这张试卷上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一起交回。
阅读第一卷中的问题
必考的试题
-,现代阅读(9分。每个小问题得3分)
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13个问题。
艺术作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随着阐释学在20世纪的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对艺术作品接受的研究成为艺术美学中一个突出的研究课题。
过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创作被视为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结晶过程,作品的完成意味着创作的完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完成并不意味着创作已经结束。它只表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接着是读者或观众的再创作。因为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未读作品的价值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真实的存在,所以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即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接受者有什么意义?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泽尔说,艺术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因为它有三个要素:“空白色”、“空缺乏”和“否定”。所谓的“空白色”是指有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边肖故意不写或不知道如何写,接受者应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来补充;所谓的“空缺乏”是由语言结构造成的图像之间的空白色。当接受者阅读文本时,他应该把句子表达的图像片段连接起来,并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是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负面作用,可以引导接受者反思和批判现实。可以看出,文本的召唤需要接受者的回应和合作来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就像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一样,它的有限的话语常常在读者的脑海中引发丰富的意象。
作为主体,接受者在接受文本时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了“前理解”,即理解之前影响理解的心理和文化结构。理解不能是文本意义的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和接受就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使理解更接近其本义;另一方面,文本不能完全限制和规范接受者,接受者会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作品,因此误读或创造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误读,创造是误读。不要期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有相同的理解,也不要期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初衷一致。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它所反映的生活只能是过去,而理解总是在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艺术品时,我们当然可以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感受。然而,我们是现代人,我们只能根据我们当前的心理和文化结构来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对个体的理解,但毕竟个体与群体是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具有普遍性。将行为理解为现实具有导致实践的特征。艺术作品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仅此而已。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的生命之光。
(摘自陈的《什么是艺术》)
1.以下关于原始内容的陈述是不正确的
A.过去,艺术作品的接受不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接受美学诞生后,艺术作品的接受研究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个突出研究课题。
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一旦艺术作品形成,创作就完成了。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和听众对艺术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延续。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的是
A.文本之所以是“召唤结构”的一个原因是它有一些有意遗漏或未知的内容,需要接受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来补充。
文本的“否定”成分具有否定接受者生活现实的功能,这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来实现的。
“预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之前的心理和文化结构。因为接受者在接受文本时不是被动的,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由艺术家创作后成为历史。作品在现实中生存,并通过接受者的理解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在于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错误的理解和分析是
A.中国古典美学所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召唤艺术作品的体现。含蓄之美在于从有限性中表现无限性,而简洁之美在于少赢多,用简单控制复杂性。
B.理解是误读,创造是误读。艺术作品离本义越远,越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对《莺莺传》和《金瓶梅》对《水浒传》一样。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界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艺术作品,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
作为接受者,个人毕竟生活在群体中,他们的思想和想法与群体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即使接受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没有身份。
标题:2015年新疆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xw/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