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6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市中心支行结合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立足点,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为出发点,主动做好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工作,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持。截至2016年4月末,黑龙江省涉农贷款余额为7838.2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贷款总额的45.3%。过去三年贷款平均增长率达到23.2%,比全部贷款年均增长率高出5.7个百分点。

打破瓶颈

积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2013年,国务院批准在黑龙江省建立“两个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分行积极寻求政策支持,推动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方案》的顺利颁布,全面启动了现代农业金融改革工作。本行制定发布了《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黑龙江省活畜活禽抵押贷款指引》、《关于信贷支持规范现代农机省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大再融资、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支农的支持力度。据统计,近两年来,黑龙江省人民银行共发放支农再贷款471.95亿元,办理农业票据再贴现98.2亿元,为财政支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打破瓶颈

全面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2015年,国家批准在黑龙江省18个地区实施“两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后,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分行与农委、财政、土地等12个部门紧密合作,推动成立省、县级试点工作组,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推动试点地区加快产权登记发证和搭建流通平台,有效推动业务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黑龙江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195.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同比增长13.2%;全省农民住房产权抵押贷款余额18.1亿元,同比增长50.8%。

打破瓶颈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分行积极引导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开展一系列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实践,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大力推进农村各类动产、不动产和股权资产抵押(质押)融资业务,推进小额保险担保贷款业务试点创新,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食品加工企业、推进涉农银行保险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6年4月底,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已推出7大类20多种创新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贷款余额达到774.4亿元,同比增长4.25%。其中,活畜活禽抵押贷款余额3.76亿元,同比增长4倍;新增农业经营主体贷款777.4亿元,同比增长9%;小额担保贷款余额6196万元,同比增长10.7%。

打破瓶颈

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黑龙江省加快县域信用信息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系统,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用户”评估,将“三信”评估结果与货币政策工具挂钩,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截至2016年4月底,全省29个县(市)建立了县信用信息中心,收集了124.8万户农户和78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信息,分别占全省应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7.4%和24.9%。全省有建行用户90.3万人,信贷村1827个,信贷镇158个。选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较快的15个县(市)作为全省试点,结合货币政策工具和“三信”评估结果,引导农业金融机构将优质信贷主体贷款利率平均下调1.4个百分点,形成良好的信贷激励机制。

打破瓶颈

不断优化农村支付环境。黑龙江省加大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和atm、pos机、转账电话等终端的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取款服务站和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创新农产品非现金结算工具“付农通”业务,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包容性。截至2016年4月底,行政村、银行和乡镇金融支付终端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9.4%和77.86%,极大地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转移。农民取款服务点16412个,农村线下支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增“付农通”商户9180家,实现结算交易106万笔,结算金额3469亿元,加快了农产品购销和资金周转效率。

标题:打破瓶颈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xw/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