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8字,读完约3分钟
到2017年,它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2000多例手术,国产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已被进口产品取代,国内首个3d打印人工髋关节已成功上市,国内首个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已独立研发并投入生产...近日,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专项《北京市2014-2017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系列成果发布,现场令人惊叹。
20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并实施了《北京市2014-2017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被列入行动计划确定的12个重大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了生命科学与健康医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产业和临床研究三位一体的整体科技布局。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前沿技术为支撑,构建和完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到2017年,生物医药产业将力争成为支柱产业。
根据北京市科委发布的最新数据,“十二五”末,北京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成为北京新的十亿美元产业。医药行业的总利润在中国一直位居前五,销售利润在中国一直位居第一。预计“十三五”期间,北京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1500多亿元。
从生物医药产业空厅的布局来看,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南一北,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空厅布局。“南”包括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北”
北京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扶马助骑”。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郑焕民认为,影响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有五个,即资金、空室、技术、政策和研发服务。为解决生物医药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北京市科委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实施了“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激励试点”,采取了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风险准备金等措施。“十二五”期间,引导20家商业金融机构向247家企业发放近200亿元贷款。
为了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北京启动了“g20工程人才行动”、“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内联本地高端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截至“十二五”末,北京生物医药领域已有42位企业家入选“千人计划”;101名生物医学专家入选“海举工程”。
同时,北京市科委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市投资促进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形成了推进医疗保险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注册审批的联动机制,加快创新生物医药产品上市。
郑焕民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科委将结合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热点,从“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形成工作抓;加强创新和培育,加快高端产出;完善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促进协调发展;推进政策先行,加强制度创新,提出重点任务,重点布局产业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和精细化发展。
标题:北京深耕生物医药产业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xw/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