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65字,读完约2分钟

明清银锭近几年价钱暴涨(图) 2008年08月26日13:50本收藏

中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被称为“银饼”、“银笏”,宋金时代被称为“银锭”,元代被称为“元宝”。 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 明清白银作为第一货币流通,铸块盛行。 我们今天看到的元宝特别多明清。

明代银锭很美,现在多以明代银锭为中国银锭的代表形式。 电影中出现的银元宝,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明代最大银锭重量500两众所周知。 大锭上铸造地名、重量、工匠名等,小锭上有时也会铸造年号。 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状种类最多。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 原则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 又分为四种。 一个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 第二个是中锭,锤形,重量约10两,也被称为小元宝。 第三种是小锝或锝,形成馒头状,重量一二两,也叫小锭。 四是不到一两的零散银,有滴珠、福珠等称呼。

铸造银锭后,由公定局鉴定,用墨水笔明确了重量和发色。 明清银团的成色通常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 由于铸造时的范围内残留有气体,银块底部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 蜂窝是鉴定真伪和发色的重要参考条件。 蜂窝深,洞圆有光,朝气蓬勃,有颜色光泽的,发色一定好。 如果蜂巢里是黑色的,银团可能是低颜色的或假的。 银的表面容易氧化,所以经常有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团具有很高的保值功能,近年来价格高涨。 市场上明代50两银团的价格达到了34万元,清代最小的银团也达到了100元左右。

现在银锭的伪装越来越激烈,民国初年出现了伪造明清银锭的现象,首先是降低银的成色和重量。 现在的伪装主要是对比收藏家,可以说不择手段。 现在看到的伪装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铅锡,其表面是蓝黑色,比较容易识别。 二是铸造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观银,身材大而轻,手感明显不同。 三、灌铅法,在金银锭底部挖个小孔,取出银后加铅,密封焊接开口部,可以仔细发现开口部留有密封焊接痕迹。 四是用新白银铸造旧银锭,这银锭包裹着浆料、蜂窝、铸文金的知识,没有当时的风韵。

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大多是银局名,私铸银锭通常铸造私家银钱号等。 两者的价格差距非常远,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标题:【财讯】明清银锭近几年价钱暴涨(图)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cj/2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