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33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会议”)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通过改革和完善制度,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
众所周知,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政策执行的“检查员”作用。对此,会议指出,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是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设现代政府的重要基础。
李克强总理一贯高度重视审计工作。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指出,审计人员不仅要做人民利益的“守护神”,还要解读权力运行的“魔咒”。
最近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向社会公布了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同一天公布的9份审计报告再次暴露了公共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会议建议,第一,通过纠正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来推动改革。针对每年存在的“顽症”,要抓住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化行政审批、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打破部门固有的利益格局,整合各种专项,促进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使公共资金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
二是改革和完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从制度上推动现有资金的振兴,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创业创新的作用。
第三,完善监管机制,严格规范国有资产、“三公”、扶贫等民生资金管理,高度重视可能增加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点,严肃追究各种形式骗取财政资金和违反财政收支规定的责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规范金融业务创新防范金融风险。
四是要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有关地区和单位应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颠倒时间表,按时限逐项整改。整改结果应在今年10月底前上报国务院,并在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后向社会公布。
不难发现,“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迫使改革”是本次会议的重点。对于政府来说,审计不仅仅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同时,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有力支撑。在实际过程中,审计工作在监督国家重大政策的执行、促进分权和分权、沉淀财政资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直接捅那些不作为或不加区别地作为的人的痛点。如今,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
与此同时,2015年中央预算的实施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的公布,有力地推动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重点风险等各项政策的落实。
“审计问题屡试不爽,部分原因是一些相关的体制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虽然制度规则合理,但执行不够严格,约束不够有力。”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李说,除了深化财税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与事权和支出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外,还需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是要严格追究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没有妥善纠正的问题。特别是,扶贫等公共资金应该成为电气化高压线,任何人都不能乱动。
据记者了解,审计署今年决算审计的审计重点和视角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关注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合法性转向关注预算与政策的关系、预算执行绩效与政策执行效果的关系。也可以说,决算审计已经触及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即预算编制的依据、部门申请支出资金的理由,以及是否需要包括可实现的绩效目标、相关的重要政策,以及如何实施项目和促进政策的实施。
有人指出,审计问题,特别是涉及民生的审计问题,如公共资金和资源的使用等,必须通过整顿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记者认为,如果审计问题只是指名道姓,就会使指名道姓的人毫无痛苦,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因此,那些在审计后发现问题的人应该被严格追究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指出,问题应根据时限和要求逐项整改。由此可见,这是政府深化改革的必要进展,也是审计价值的最终体现。
标题:以整改审计查出问题倒逼改革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xw/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