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1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何时会分阶段触底?不排除今年(最迟在明年上半年)6.5%的年均增长率是必须保证的底线。”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所长康佳最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
未来三年对接中高速增长平台
在华夏新供给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新供给经济50人论坛主办的2016年第二季度新供给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康佳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是清晰的,“正常”并没有实现。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7%,但第二季度可能会低一点,但不能越来越低。在未来稳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后,它反映了通过结构优化提高生长质量的特点,然后连接一个时间越长越好的中高速生长平台。进入这个平台就是所谓的“正常”。
康佳说,当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仍然明显,地方政府和企业界的困难已经持续了几年。市场预期已经显示出改善的迹象,但仍然非常脆弱。
康佳强调,在实现“正常”的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关键词,即中高速、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制度创新来激发微观经济活力,还要呼吁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爱基、净值、信息)。最高决策层给出了供应方结构改革的战略政策。“如果我们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认为,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升级后的中高速增长平台很有可能实现对接。”
改革和刺激两轮驱动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建宁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三大结构性问题。一是结构性通缩,二是结构性失业,三是结构性错配。”
魏建宁对记者说,中国应借鉴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发挥自己的力量,用改革和刺激两个轮子来驱动。
在供给方面,我们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不仅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法律上对民营经济进行重新定位;要解决僵尸企业的退出问题,必须打破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囚徒困境。
在需求方面,我们应该区分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传统需求,我们应该找出发展瓶颈,推进结构性扩张政策。对于新的需求,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一方面,政府应该尽自己的职责,不能推卸责任;另一方面,政府不能垄断一切。必须改革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即从补充供给者转变为补充需求者,通过教育券、医疗券、养老券等方式补充需求者,然后供给者才能放手。
魏建宁强调,如果我们能够大力推进改革,加快转型升级,辅之以适当的宏观刺激政策,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新的增长,迈出新的一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改革周期。也就是说,每当出现经济危机时,思想就会得到解放,从而推动改革开放,并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增长。因此,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英国退出欧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玉东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很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以务实的方式实施供应方改革。
具体来说,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姚玉东表示,英国退出欧盟的全球流动性略有收紧,但没有太大问题。美联储可能会更缓慢地加息。他预测,2016年将有1%的空,从12月开始将实施一两次。欧洲央行可能会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但放松力度不及欧元贬值,导致全球流动性略有下降。英国央行将加大宽松力度,但由于其货币供应量在全球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对全球流动性影响不大。日本央行可能会加大宽松力度,抑制日元升值,这将对全球流动性产生相对中性的中期影响。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姚玉东认为,美国经济可能会略有放缓,2017年将相对强劲,可能接近3%,然后会回落。201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高于英国退出欧盟之前,但中长期来看并不乐观,需要进一步改革。
标题:中国经济:“新”已明朗 “常”待实现
地址:http://www.hztxyl.com/hzxw/8147.html